话不多说,我们继续来学习下一个生僻字“皯”。
皯,《康熙字典》中记载:
“《唐韵》《集韵》古旱切,干上声。《说文》面黑气也。《博雅》病也。《列子·黄帝篇》焦然肌色皯黣。又《广韵》工旦切《集韵》《韵会》居案切,干去声。义同。《集韵》或作?。《广韵》亦书作。”
皯
由此可见,“皯”的本义为面色枯焦黝黑,为一种常见的面容皮肤异常变化,其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往往代表着机体脏腑气血的异常状态,“皯”常指皮肤黝黑,而“面皯”则常指面部皮肤上的黑斑,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黄褐斑、雀斑。中医学认为其多属肝郁化热,肾水不充所致,中国古代用于治疗面皯的药物也很多,如《姚僧坦集验方》所记载的茯苓治面部雀斑之法:“茯苓末,蜜和,夜夜傅之,二七日愈”。
有现代学者在整理研究古方的基础上,对常用中药进行了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试验,发现芦荟、熟地黄、当归等多种中药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与传统医药中这类中药祛斑美白疗效的记述相符合。此外,紫茉莉种子内的胚乳可祛面部癍痣粉刺,川楝皮茎皮可祛粉刺,竹精取其管腔内的液汁可治汗斑等,都是古代总结出的中医药处理皮肤问题的方法。
此外“皯”还在众多典籍中出现过,如桂馥《义证》引《通俗文》:“面黧黑曰皯。”,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旋花》:“去面皯黑色,媚好益气。”,清王连瑛《隋堤行》:“堤上老人向客言,手足皯黣皮肉死。”清黄景仁《黄山问道图》诗:“黄轩皯黣桥山崩,灵兰玉版言无征。”,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榖米》:“去黑痣面黑干,润泽皮毛。”宋蔡卞《毛诗名物考》:“传曰:‘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盖颜色黎黑而肌肉黑干黣则憔矣,颜色柔瘠而肤革病瘦则悴矣。”,明武之望《济阴纲目·论往来寒暑》:“又有经闭……面黑干、瘦瘠等证。”
应对“皯”类似的皮肤疾患时,现代学者总结出以下中医经验:
1
选择祛风药物为主药
《太平圣惠方》:“夫面皯黑曾者,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则面生黑皯。”可知腠理受风是黄褐斑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本病多发于面部,治疗当以祛风解表,通络美白。宋《圣济总录》浮水膏方中以单味浮萍入药,《圣惠方》言其治粉滓面黔:“沟渠小萍,为末,曰数之。”浮萍即可以祛风以驱除风邪,又可以行水以利痰湿,兼以清热解毒以化久瘀所积之热。
选用祛风解表药,旨在引药上行且祛风通络,走头面七窍而祛斑增白。其中白附子常用药,《名医别录》称其“主面上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其“治一切冷风气,面皯瘢疪。”白僵蚕多祛斑,《本草经疏》中说:“肺主皮毛,而风邪客之,则面色不光润,白僵蚕辛温入肺祛皮肤诸风。”
2
选择美白功效的药物
美白药物中尤以“白”字命名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其中美白兼祛风则备受青睐,如:民间多用单味白芷外敷。经考证,白芷在秦汉时期已应用于面脂的配制中,如《神农本草经》称其“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是药糊面脂剂型最早的记载。《本草经百种录》“凡祛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祛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
《千金翼方》中还提到雄黄、丹砂、麝香、益母草、旋覆花、白瓜子等有祛斑美白的效用,其中白瓜子为历代治疗色斑、美白的要药。
3
白色的药物也经常选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五色入五脏,白色属金,黑色属水,金能生水,而白能生黑,根据“虚则补其母”的理论,对于肾水不足,难于上滋于面的黄褐斑,以白色药物来补肾阴,能够达到“以白增白,以白治黑”的目的,这是古代医家治疗色斑的初衷,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其效。
4
芳香类药使用频率较高
这类药物有疏通气机,化湿运脾,行气活血之功,故有“人之气血得香则行”、“芳香而辛,故能润泽”之说。其透皮吸收机制与其中药药性芳香走窜吻合,现代药理还证明芳香药具有促渗功能,能增大药物的透皮利用度。
参考书籍
[1]丁娜,宋业强,张雪.古代中医外治黄褐斑用药规律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34(03):13-14.
[2]巩江,倪士峰,李智选,崔延堂,韦露莎,张爱萍.植物美容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33(05):-.
文案:张翼飞
编辑:李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swmh.com/yfzs/1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