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成因:
近年来,长黄褐斑的女性越来越多,原本白皙光泽的脸蛋遍布黄褐色的成块斑点,让人苦不堪言。脸上长斑,不仅对个人的美观产生影响,还会给生活及工作带来不便。不少黄褐斑患者表示,脸上的斑点是不知不觉就长起来的,并且越来越严重。黄褐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很多女性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黄褐斑的形成原因很复杂,这就是为什么这种色斑很难治愈。以下是专家总结的一些常见原因:
1、紫外线照射
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会因紫外线的刺激产生催化酵素,促使黑色素大量产生,造成皮肤变黑;如黑色素聚集于皮肤某一处就形成斑色或导致原有的色斑问题更加严重。
2、年龄增长
许多女性在步入中年以后,发现脸上的色斑莫名其妙地增多,这是因为年龄增长引起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造成黑色细胞的代谢周期延长、肌肤自我修护的“保鲜能力”减弱所致。
3、内分泌失调
色斑的形成与体内的雌激素分泌有关。在女性的生理周期,雀斑的颜色容易变深。而在妊娠或更年期内,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也会刺激黑色素分泌,导致色斑越来越多,颜色越来越深。
4、持续压力过大
当人体感受到压力时,就会分泌肾上腺素,为对付压力而做好生理准备。如果长期受到压力的威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皮肤所需的营养供应趋于缓慢,色素母细胞会变得很活跃。
黄褐斑的分类:
黄褐斑的分类是怎样的?黄褐斑是面部黑变病,对于面部的美丽是十分受影响的。对于黄褐斑的的形成还可以再明细的进行划分,根据黄褐斑的发病原因将黄褐斑分成以下七类。
1、遗传造成的黄褐斑:一般来说,黄褐斑在亚洲、拉丁美洲种族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2、日晒形成的黄褐斑:由于日光中的紫外线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黑色素细胞分裂因素。
3、化妆品不当引发的黄褐斑:经常使用含激素或重金属超标的化妆品,在使用中会产生一些色素沉淀,从而形成黄褐斑。
4、饮食因素形成的黄褐斑:饮食中长期缺乏谷光甘肽,会使皮肤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加,进而使酪氨酸氧化成多巴素,形成黑色素,从而发生色素沉着,产生黄褐斑。
5、怀孕形成的黄褐斑:妇女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使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黑色素增多。
6、服用药物形成的黄褐斑:某些药物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刺激。
7、慢性疾病形成的黄褐斑:一些不良的疾病所引发的症状。
黄褐斑人群推荐您使用优白组合:修复因子+优白素
雅莎尔修复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活性胶原、透明质酸)
雅莎尔优白素(左旋VC、熊果苷)
作用:
1、激光术后色沉(脱痂后2天使用);
2、祛除黄褐斑(临床有效率达84.21%);
3、祛黄、祛痘印、皮肤炎症后色沉。
左旋维生素C、熊果苷复合制剂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毛越苹易娟娟张楚怡谭尹珊作者单位:中医院皮肤科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及方法
所有病例来自我科门诊确诊的表皮型和混合型黄褐斑患者(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年12月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1]),共3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3例。年龄26~58岁(33.2±5.9)岁,病程6个月至20年,平均7.1年。剔除标准:依从性差者;对使用成分过敏者;近3月内使用过系统治疗黄褐斑药物者;近3个月使用过维甲酸类药物者;近3个月使用过物理治疗黄褐斑者。
采用开放性、随机、自身对照研究。
1.2治疗方法
雅莎尔优白素(以下简称优白素)主要成分为左旋维生素C、熊果苷、维生素B3等,雅莎尔修复因子(以下简称修复因子)主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均由珠海市雅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卫妆准字29-XK-号)。38例患者均每日2次外用修复因子和优白素于皮损处,治疗期间每日使用SPF30以上的防晒霜。
1.3疗效评价
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后2个月随访,评价治疗前后色斑减轻情况,并监测和记录不良反应。基本治愈: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退;显效:色斑面积消退60%~89%,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色斑面积消退30%~59%,颜色变淡;无效: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1]。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
附图一:优白素治疗黄褐斑:A.治疗前;B.治疗后
2.2结果
2.1临床疗效
38例患者均完成2个月的临床研究。其中基本治愈1例(2.63%),显效11例(28.94%),好转20例(52.63%),无效6例(15.79%),有效率为84.21%。典型病例见附图一。
2.3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整个临床观察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好,主观评价良好。36例患者中有3例(7.89%)在使用的第1周皮损处出现轻微刺痒、潮红,未经处理,可自行缓解,未退出研究。
注:
美白祛斑干性皮肤别忘了给皮肤补水;玻尿酸原液+玻尿酸精华膜
提醒祛斑期间勿随便乱用药物,请在医生指引下使用药物。
治疗白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swmh.com/zzjj/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