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治疗女性黄褐


灵览经络52期

每天一期,陪您成长

“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治疗女性黄褐斑30例

刘欢欢△,倪光夏*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黄褐斑是一种皮损表现为淡褐色、黄褐色斑,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多对称分布在额、鼻、颧部、眼眶及口唇周围的色素沉着性疾病[1]。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2],黄褐斑皮损无自觉症状,本身并不会造成患者痛苦和不适,但因生于面部影响容貌,给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运用“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治疗女性黄褐斑3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黄褐斑患者来源于年10月至年10医院皮肤科及针灸科门诊,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平均(32±2)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5±1.8)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年修定稿)》[1]诊断: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分布,无炎性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2治疗方法

取穴: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归来,加局部围刺。

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常规消毒。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

归来穴均采用0.25mm×40mm毫针。膻中向上平刺15~25mm,使针感向两侧扩散;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归来直刺25~35mm,均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局部围刺采用0.18mm×10mm毫针,在皮损部位即黄褐斑边缘的正常皮肤处,与皮肤呈大约15°角斜刺,针尖均向病灶中心,进针不超过5mm,一个斑片周围依据数量与面积的多少酌情增减针数。局部围刺不进行提插捻转,留针30min。前2周每日1次,每周5次,后6周隔日1次,共治疗8周。

3治疗结果

依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年修订稿)》[1]评定。于初诊首日、治疗结束时各记录1次面部皮损评分。皮损面积评分:0分为无皮损;1分为皮损面积小于2cm2;2分为皮损面积2~4cm2;3分为皮损面积大于4cm2。皮损颜色评分:0分为正常肤色;1分为淡褐色;2分为褐色;3分为深褐色。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皮损越重评分越高。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且90%,颜色明显变淡,治疗后下降指数≥0.5且0.8;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且60%,颜色变淡,治疗后下降指数≥0.3且0.5;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治疗后下降指数0.3。

治疗后30例患者中基本治愈7例,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前后总积分分别为3.63±1.07、1.93±0.5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面部皮损得到改善;治疗后2个月随访(2例无效患者脱失):28例患者中1例轻度复发。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9岁。初诊时间:年12月6日。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颊部、鼻翼旁出现褐色斑点,于夏天加重,近1年黄褐斑颜色变深,范围渐大,部分融合成片,经外用面膜以及内服维生素E疗效不明显,遂来门诊求治。刻下症:面部斑点呈褐色,分布于鼻翼旁至面颊部,形状较规则,边界清(双颊部色斑面积约5cm×4cm),无瘙痒、疼痛感。平素感疲乏无力,动后尤甚,面色白无华,语声低微,纳食欠佳,夜寐欠安,小便尚可,大便2~3日一行,排便无力,便质偏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黄褐斑(气血两虚证),治以通调三焦,祛瘀消斑。采用“通调三焦针刺法”,配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神门、内关安神助眠,局部围刺活血化瘀,八髎穴通便。前2周每日1次,每周5次,后6周隔日1次,治疗2个月后患者面部斑点边界缩小(左颊4cm×2cm,右颊约2cm×1.5cm),斑点颜色变淡褐色,尤其与正常皮肤交界的斑色明显变淡,面色较前红润。治疗前后照片见图1。

5体会

黄褐斑属中医学“面尘”“黧黑斑”“肝斑”范畴,认为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3]。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是病因复杂、多种病机兼杂的一类疾病[4],治疗方法也纷繁复杂,莫衷一是。导师倪光夏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基础,基于《千金翼方》中记载“三焦闭塞不通……其病面目黧黑”,结合现代理论研究[5]提出三焦通调失司、气血瘀滞为黄褐斑发生的基本病机,通过调理三焦进而改善脏腑功能失调,改善面部色斑,总结出“通调三焦针刺法”,临床疗效显著。

本法选穴原则为通调三焦、祛瘀消斑,主穴选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归来,加局部围刺。《难经》所云:“上焦者……其治在膻中”,膻中为“上气海”,放在与“三焦”呼应的位置,针刺一方面可调节上焦宗气,宣发肃降,另外还可以帮助完成心主血脉功能,荣养面部[6];《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中脘为胃之募穴,天枢亦为胃经腧穴,两穴可调理中焦,针刺中脘、天枢可化生营气,有调理气血之功[7];气海为“下气海”,促进元气生发,补肾之先天之气,化生后天;关元同为下焦之穴,此穴之处阴阳元气交会、精气聚集,配与气海,同调下焦培本固元;水道、归来为胃经穴位,位于下腹,两者可同调中、下焦;兼予以围刺,强化刺激面部皮损局部,疏通面部气血。以上诸穴同用,上焦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中焦消化吸收水谷,下焦补肾填精,培本固元,共奏通调三焦、祛瘀消斑之功效。

推荐阅读:

经典笔记:针刺取效的关键

秘而不宣的针灸捷法效方

针刺速效医案13则(扭伤、荨麻疹、肛周瘙痒等)

厉兑——点刺放血治面瘫

按按手臂上这条线,轻松解决颈椎病、肩周炎、落枕!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针灸》杂志年第七期。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北京有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swmh.com/zlff/11580.html


当前时间: